构建社企“党建共同体” 激活基层发展新动能
朱民于2011年7月至2016年7月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此前,他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和中国银行副行长。
而正是自主研发的高科技技术帮助这一目标成为了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校长许宁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立意深远,是新发展阶段深入推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动员令。30年,始终站在中国改革最前沿的浦东向世界证明了这一决定的正确性,也坚定了人们的改革信心。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我听后深受感动、倍感振奋,也深感重任在肩。校党委书记焦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光辉的发展历程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吹响了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的集结号。现在,我是一名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博士生,身处浦东张江的复旦大学张江校区里,和全国最优秀的老师同学一起,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中山医院201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杨帆:浦东开发开放的30周年,是奋力拼搏、勇于开拓、敢拼敢闯的30年,是白手起家、不畏艰险困苦、始终以昂扬的斗志扬帆起航的30年。如今,地铁四通八达,隧道、大桥方便地沟通两岸,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性跃升。为了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他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培养了一批当地基层医生,在这些医生能独立处理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后,他才离开贵州。
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9位。他除最早在国内报告用单极胸导联诊断心肌梗死外,还率先进行配对调查阐明其致病危险因素,提出预防策略。这一系列的学术研究使我国心血管病的诊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1954年他在国内首先发表诊治心肌梗死的论文。
陈灏珠在70年代又首先主持进行我国健康人大规模血脂含量的调查,从血脂水平角度提出我国动脉粥样硬化病远较西方少见的原因。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到了70年代,陈灏珠已经是一位有名望的心脏病学专家。
陈灏珠,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心血管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迄今他培养了博士后3位、博士52位、硕士24位,住院医生、进修医生、医学生已不计其数。治疗的心血管病病人不计其数。关爱每颗跳动的心记著名心脏病学家陈灏珠院士陈灏珠1924年出生于香港一个书香家庭,在那里渡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与上海市心研所同事摄于研究所大楼前陈灏珠是我国有创性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病的奠基人之一。1968年陈灏珠又参加医疗队来到贵州省威宁县巡回医疗,为边远山区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其中,健康扶贫是直接面对因病致贫与返贫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祖国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陈灏珠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心血管疾病和肝肿瘤疾病诊治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分别由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和樊嘉院士担任学科带头人。捐资设立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致力于医疗扶贫工作,并资助经济困难医学生完成学业。
冠脉介入治疗中科研创新,求实进取早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间,陈灏珠作为一名年轻的心脏内科医师,就已在心脏内科学界崭露头角,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病例讨论总结。1974年陈灏珠在临床工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把治疗经验、文献知识与最佳证据结合起来,创造性地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抢救奎尼丁晕厥(严重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成功,这种方法在世界上属于首创,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疗效,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
1975年美国血吸虫病代表团副团长巴茨博士在我国访问期间突患心肌梗死,生命危在旦夕,陈灏珠奉命前往抢救并担任抢救组组长,他婉言谢绝了美方派医务人员来华主持抢救的要求,与同事一起经过七昼夜不眠不休的治疗和监护,终于使病人脱离了危险。1972年,陈灏珠承担了上海市的重大科研任务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他便于1973年4月23日在国内首先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获得成功。2010年,陈灏珠荣膺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的最高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率先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并阐明其原理。陈灏珠决定将自己的扶贫工作投入到沪滇对口帮扶事业中,主动积极发挥技术特长,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健康扶贫。从事医疗工作中立功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奖1等奖7项,其他等级奖11项,获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2019年的结业典礼上,95岁高龄的陈灏珠刚经历了腰椎间盘狭窄压迫神经导致双腿异常疼痛,靠打针、吃药才略有好转,但他坚持在家人的帮助下来到现场为所有学生颁发结业证书,并语重心长地说:我是有诺必践,也希望大家在回到基层后能尽心尽力地救助病人。该研究的有关论文于1982年和1985年在第六届和第七届国际动脉粥样硬化会议上宣读,并在英国Atherosclerosis杂志发表,他提出的中国健康人血脂值已被公认为真正的正常值。
在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父母从小就把他送到了中国人自己办的学校接受中国文化的教育。目睹当时祖国的国贫民弱,饱尝了侵略者的欺凌之苦,他立志要为祖国的强大,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贡献力量。
随着宗旨的不断深化,2017年基金最终定名为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1943年他恢复学业,随即考入当时流亡到粤、湘、赣交界处的国立中正医学院。
一方面为了诊治更多疑难病例,另一方面也为了提高低年资医师的外语水平,陈灏珠的查房是全英语交流的。在讲解心电图学时,以常用的成语来描述一些心电图变化的特点,便于学生记忆,课堂效果非常好。以此为起点,基金逐年扩大在云南的救助人数,除了将重症病患接到上海救治外,还组成手术团队赴当地进行诊疗教学。他还主持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对心血管病人群的监测工作,有关成果获1993年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陈灏珠常说的一句话。在百忙之中,他还曾为数十位中青年医师所编写的专著作序,鼓励他们著书立说。
他在临床示教帮助学生检查病人时,教育学生要把病人看作帮助自己学习的朋友和不幸患病的亲人,密切了医师与病人的关系,提高了教学的效果。2016年起,陈灏珠带领团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连续开办四届 沪滇心血管内科新进展培训班,为云南省培养了200名基层心内科人才。
副主编的《实用内科学》第九版获得1996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率先用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达国际先进。
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正是凭借着勤学、深思、实干的这股劲儿,使他在医学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7年基金成功资助云南省6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杨康琳丹及48岁严重肝硬化患者王明学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由葛院士和樊院士亲自主刀,分别完成了心脏及肝脏手术,这是首个由三位院士支持并亲自参与的慈善公益项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率先主持冠心病的辩证论治和用活血化淤法治疗冠心病的工作并阐明其原理,相关课题于1977年和1978年分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有关论文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报告。取名福平,意喻幸福健康、平安喜乐、造福永平。
1978年被任命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设于中山医院内)副所长,1984年至2009年任所长。历年发表论文和学术性文章700余篇,主编专著12本,参编书30余本。
这些数据为我国心血管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受到国际同行的注目。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陈灏珠认真思索后,与基金管理团队商量,提出了先学、后教、再做的六字方针,于2017年起开设为期六个月的沪滇心血管介入诊疗规范化带教进修班,选拔优秀学员免费参加,至今已有45名医、护、技学员完成进修学习。1984年7月23日中华医学会动脉粥样硬化座谈会合影1985年在澳大利亚帕斯第七届国际动脉粥样硬化会议作报告陈灏珠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心脏病流行病学的学者之一。